以往描述红军的战役大多都是长征时期所发生的,而直接详细讲述苏区的却少之又少。自1931年11月后,中国境内陆续成立了大大小小的苏区。这些苏区所管辖的面积不一、人口总数不同、风俗千差万别,甚至存续时间也有长有短。
可是历史的长河中,必然会出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零到一,从无到有,这些苏区的建立都是马列主义在不同国家的伟大尝试,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这其中发生在川陕苏区的万源保卫战就是这华丽篇章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页。
(长征前全中国主要苏区根据地的情况概要)
苏区名称面积以及人口
中央苏区:8.45万平方公里;人口:453万
鄂豫皖苏区: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0余万
川陕苏区:4.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500余万
数据来源:党史办发布时间:2007年08月13日
前情提要
1933年九月,四川军阀刘湘击败刘文辉,结束了双方的常年混战,开始形成以刘湘为首的形式上的统一。紧接着,不过一个月时间,刘湘便急不可耐地开始发动对川陕苏区的进攻。刘湘此举主要是从两个因素的角度出发。
一是为了配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蒋介石毕竟是当时中国各方表面承认的领袖,代表着国民党中央的最高的意志,纵使心里有天大的不悦,明面上也得遵从,以防授人以柄。
二是刘湘也想效仿蒋介石,妄图在进攻川陕苏区的同时,彻底削弱四川境内主要政治对手的实力,完成四川实质上的统一,甚至想待天下有变,问鼎中原。
战术部署
刘湘在十月六日下达动员令,纠集大小军阀部队,分成六路。
其具体围攻计划:
以第二十八军,由邓锡侯率领从广元、昭化向木门、南江方向进攻;第二路为第二十九军,由阆中向巴中进发,总指挥为田颂尧;第三路为李家钰的新编第六师和罗泽洲的第二十三师,由南充向曾口场开拔。
第四路为杨森的第二十军,由蓬安向鼎山场、罗江方向进攻;第五路刘湘亲自带领主力第二十一军,由开江向万源方向进攻;第六路为陈国枢统辖的六个支队,分别由开县、城口地区向万源进攻,不过这一路主要是炮灰,战斗力堪忧,军队构成主要是地方武装。
刘湘集结了20万、共一百个团的兵力,形成了西北起自广元、东到城口的上千里环行弧线。战术设想是分三期逐步占领根据地,以先分进再合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法,将红四方面军歼灭在川陕边境。
而且刘湘还从政治民生着手,组建了“剿赤后援会“等一系列反动组织,并利用当地地主进行骚扰破坏,还加紧了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一时间,黑云压城城欲摧,红四方面军面临着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苏区对策
1933年十一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在通江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应对以刘湘为首的四川军阀的六路围攻,考虑到此次敌人来者不善,兵力空前强大。
根据之前的反三路围攻的经验,决定采取“收紧阵地,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其战术思想是在收缩阵地、节节抗击的过程中,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大量消耗、疲惫敌人。争取歼灭敌人一部分的有生力量,创造反攻敌人破敌的条件。
后来这次战役的总方针也得到了教员的肯定,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是这样写到:
在反“围剿”中,江西叫作诱敌深入,四川叫做收紧阵地。不论何种叫法,从前的军事理论家也无不承认这是弱军对强军作战时在战争开始时必须采取的方针。
兵力部署
徐向前总指挥根据敌人主力分布情况和战争形势,集中第四军、第三十三军、第九军和第三十军各2个师共20个团的兵力部署在万源迄宣汉、达县的东线地区;第三十一军主力、第九十师和第二十七师共十余团,配置在广元沿嘉陵江以东、渠县以北的西线地区,由王树声和李先念指挥,钳制敌人前四路。
前期收紧阵地和局部反攻
1933年十二月十六日,东线敌第五和第六路在飞机的掩护下,分别强渡前河、州河。在这过河时机,第四军一部和第九军的主力及时抓住战机,在东三河场和曾家山半渡击之,我可不是古代的宋襄公。敌人右路廖雨辰第一师和王陵基第三师损失三千余人,之后两军并未恋战,果断撤出战斗,撤退到东起庙坝,西经东升场一线。
西线方面,敌第一路在抵达广元县德元坝子、快活岭和苍溪县德三川寺等地时,遭到第三十一军的顽强阻击,仅快活岭一战就损失近千人。
同时前沿的第二十七师在夜晚发动袭击,还组织群众在两翼佯攻,击毙敌人团长以下四百人。在完成迟滞敌人的进攻时间后,西线部队在1934年一月十一日主动退出仪陇城,采取和东线一样的战法——构筑工事,设置鹿呰,以便有力消耗敌人。
到了一月末,徐总指挥再次命令东线部队向后撤退到马渡关、红灵台一线。这次撤退是有意为之,就是要在收缩阵地的同时,诱敌深入,让敌人麻痹大意,二来也是为了鼓舞士气,不能一味撤退,打击士兵的积极性。敌人第五路总指挥王陵基为了一雪前耻,命令各部猛烈向前推进。在马渡关双方激战四昼夜,伤敌两千多人。
马渡关战役后,其他的四川军阀都不敢贸然向前,就这个郝耀庭胆子大,耍些小聪明,率领部队孤军深入,想借春节之际偷袭红军。
红军事前得到情报,提前知道这一讯息,张网以待,暗中集结优势兵力在马鞍山等地全歼郝耀庭三个团,郝耀庭也在混战中被击毙。取得了前期局部反击战中最大的胜利。
之后刘湘又陆续发动了两期进攻,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这有点后来内战时期国民党前期的影子了。红四方面军继续采取既定方针,边退边打,在分水岭战役中重创敌人。积小胜为大胜,共歼敌四万人,红军这边伤亡较少,可根据地已所剩无几,弹药紧缺。
跨度十个月的战役即将接近尾声,而万源保卫战的胜利就是最为嘹亮的反攻号角。徐向前后来在回忆录中激动的写道:
如果万源失守,我军有被压出川北的危险。敌人拼了命,我们也要拼命,这是关系到川陕根据地生死存亡的一次决战,不拼命不行啊。
万源保卫战
1934年七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领导同志在万源召开军事会议,总结了八个月以来“反围剿”的作战情况,肯定了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成绩。
在分析敌我情况后,认为在西线战场,敌人和红军隔着小通江河,不利于主动出击,况且山势雄伟,利于红军节节抗击。而东线方面虽是敌军主力,但损失也最大,而且敌军将领王陵基刚刚被撤换,军心不稳,得手后可顺着山脉直捣敌人后方。因此决定先击破敌人第五路,从东线反击的战术。
七月十一日,敌人开始向万源发起全线猛攻。率先发难的是唐式遵的八个旅,进攻万源正面的孔家山和西边的南天门等阵地。
战斗十分惨烈,双方反复夺取阵地和制高点,持续十余日,打退敌人三次冲锋,歼敌七千余人,方才守住。
刘湘此时在指挥部焦急万分,发布奖惩条例,想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是时代早已改变。钱财乃是身外之物,岂可与思想信仰相提并论,就好比萤火之光怎敢和日月争光。
八月六日,刘湘全力发动第四次进攻,以第一师攻击花萼山,迂回万源东侧;以第六路的廖雨辰和汪铸龙两师进攻南天门,迂回万源的西侧,第二、三师向万源正面玄祖殿进攻。
英勇的红军战士始终坚守阵地,多次打退敌人的冲锋,之后根据地的预备部队及时赶到,歼灭敌人四千多人,成功保卫了万源这最后的根据地。
反击从现在开始
早在几千年前的《战国策》中就说: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现在国民党军就到了这个地步,红四方面军在8月初开始了反攻阶段。一路势如破竹,东西线战事相继传来捷报。东线上在青龙观攻克汪铸龙的阵地,歼敌千余人。在青龙观打开一个缺口后,四川军阀的防线如高堤溃决,一发不可收拾。
西线敌军本就战斗力较弱,见刘湘主力作鸟兽散,顿时军心散漫。红四方面军第四、九军抓住机会,在通江上游老官庙渡过通江河,夜袭敌人第四和第五路的交接部,一举突破敌人防线。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东西线的红军继续追击,连续收复了阆中县嘉陵江以东的广大地区。正当敌人立足未稳,徐总指挥想尝试派出一部分主力打过嘉陵江,建立前沿阵地时,张国焘畏缩不前,阻止了这一计划,使红军丧失了扩大战果的千载良机。但刘湘战前吹嘘的六路围攻计划全面破产却是不争的事实。
回看这场战役,有几大重点是苏区成功的重要因素
1:军委领导采取正确的战术方法,即“诱敌深入,避其锋芒”,这和中央苏区的前几次反围剿的胜利有异曲同工之妙。利用川北多山的地貌特点消耗敌人,程世才直言不讳的说到“将肥的拖瘦,瘦的拖死,以便积蓄力量,最后反攻”。
2:攻其一点,不计其余。专打刘湘主力——二十一军,洞悉军阀内部矛盾,促使其他军阀作壁上观。战后刘湘的电文中,也对各路军队心怀鬼胎大加斥责:据调查所得,一朝剿匪,辙以少数部队之移防去留,互相推诿。
3:严密的组织能力,早在二大的决议中就明确指出:“凡一个革命的党,若是缺少严密的、集权的、有纪律的组织和训练,那就只有革命的愿望便不能够有力量去做革命的运动。“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后,迅速在当地发展党组织,为万源保卫战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4:人民群众的支持,唐太宗有句名言: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人民的支持是军队强大的根本所在。在整个战役期间,人民在后方搞好后勤,送医送药,运输粮食,自己则以野菜充饥。真切的展现了军民如鱼水般的关系。
万源保卫战的胜利有效的保卫了川陕苏区的政权,是土地革命时期“决战防御“的典型战例,值得后人铭记!
参考资料
《红四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
《红色文化:万源保卫战的研究》中华文化伦理2014年第8期
万源红四方面军敌人刘湘川陕苏区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